佛的制度、僧侶只服三衣。
一中安陀會,俗稱五衣,即五條衣,又名“雜作衣”。平時作雜事工作,均著此衣。
二名郁多羅,俗稱七條衣,又名“上著衣”。以其布塊為七條,受兩長一短割截衣持,平時僧眾上殿過堂均著此衣。
三名僧伽黎,俗稱祖(主)衣,又名大衣。即25條衣以25條布橫綴之。每一條,綴長布四塊,短布一塊(四長一短)此衣為最大,故稱大衣。
比丘乞食說法時均著此衣,故又名“說法衣”。又以此衣之條與世之田疇相等,說法能生長功德,故又稱“福田衣”。“花衣”是經懺門庭為求莊嚴美觀,衣上繡花故稱花衣。
以上三衣總稱為袈裟,或稱法服。此外還有“衲衣”和“具”衲衣又名“糞掃衣”。拾取人家棄為糞掃的破布,縫袵為法衣,故名為“糞掃衣”。此衣是行“頭陀行”的比丘著的。“具”本名“坐具”或名“臥具”,有三用:一為護身;二為護衣;三為眾人床席臥具。今出家僧眾的坐具為禮拜之具。禮拜時,先展敷坐具,就其上禮拜。
僧侶除以上三種法服外還有幾種常服,分述如下:
“海青”:即大袖袍子,本是中國古裝漢服,非僧服。
“大褂”:即圓領長罩衫,也是古裝漢服,亦非僧服。僧侶保守,未隨世俗改進。
“太虛裝”:是太虛大師提倡改制的衣帽叫太虛裝。“太虛”志在整理僧伽制度,行在瑜伽菩薩戒本。他提倡僧伽改戴圓形平頂帽,人稱之為太虛帽。提倡平時僧裝,不論寒夏,改著圓領對肩,但作佛事舉行宗教儀式時仍保持海青搭衣不變。只有佛學院教師學僧響應照行,叢林中未能普及。